“舌尖上的渝北非遺”,如下;
翠云水煮魚
水煮魚是一道風靡全國的美食,而它的誕生地正是重慶渝北翠云。水煮魚的做法看似簡單,但要把花椒、海椒的麻辣味兒用油煎出香氣也并非易事,水煮魚的魚片大小、用油多少也大有講究。
當一盆椒多盆大魚肉多的水煮魚端上桌,首先會從氣勢上壓倒你,初入口,又麻又辣,酣暢淋漓之后卻是齒頰留香,回味綿長。原來在它粗獷、火辣的外表下,別有一番俠骨柔情。
2007年,渝北區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“中國水煮魚之鄉”稱號,2009年,江湖菜“水煮魚”被列入渝北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在重慶的美食江湖,渝北翠云水煮魚的傳說還在繼續。
洛磧“水上漂”豆花
說到洛磧鎮“水上漂”豆花,在擁有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洛磧鎮可謂家喻戶曉,在渝北也是小有名氣。
“水上漂”直接在瓷碗點制,一塊豆花就半漂半臥在土瓷碗里,軟軟地飄出陣陣熱氣,因而被稱為“水上漂”。
“水上漂”吃法也很有講究,要想把這一夾就散的嫩豆花吃到嘴里,那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。
把豆花放進調料碗碟里,蘸上麻辣鮮香的調料放進嘴里,豆花入口即化,再加上各式調料在嘴里纏繞糾結,便是一場聲色皆茂的舌尖盛宴。
北小面
俗話說,小面的佐料是精髓,油辣子是靈魂。油溫、用量、手法、順序等,每一個方面稍有不同都將影響最后的味道,因此有千店千面的說法。
與其他小面店不同的是,北小面始終堅持傳統工藝,17種調料中除了雞精味精,其他全部為手工制作,因此北小面的油辣子辣而不燥,頗受食客歡迎。
劉記永吉鹽水鴨
劉記永吉鹽水鴨歷史悠久,制作方法可追溯到260多年前。利用低溫熟煮的煮制過程,使得鹽水鴨的嫩度達到最佳。
鹽水鴨選用的是潼南產吃糧食、喝泉水長大的放養鴨,這樣的鴨子做出來口感好、不肥膩。
而調料也極為重要,桂皮要選云南高山上產的、八角要選緬甸的,幾十種香料均為純天然香料,不添加任何化學制品。
茨竹青椒魚
青椒魚是茨竹鎮的招牌菜,渝北“茨竹青椒魚”作為一種民間魚加工食用做法,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當地優質青椒,成為當地一種餐飲的文化表現形式。據《江北縣縣志》記載,茨竹青椒魚做法在清朝時期就開始廣為流傳。
鰱魚、草魚也是農家糧食養大的土生魚,茨竹青椒魚用獨特的配料,顏色碧綠,味道清香,魚片鮮嫩、可口、滑而不膩,青尖椒和青花椒更讓人辣得痛快,麻得過癮。
茨竹藠頭
茨竹蕌頭是重慶的傳統名特食品,其種植和加工的歷史已有三百多年。在清代,它是清廷指定的進貢食品之一。
茨竹蕌頭口感嫩、脆、酸、甜,并略帶辣味,具有健脾開胃、去油膩、增食欲作用,因而在清宮中留了“久吃龍肝不知味,饞涎只為甜蕌頭”的贊語。
土沱麻餅
土沱麻餅又被叫做拗鍋酥皮麻餅,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,2014年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烤麻餅用的工具是一口平底鍋,鍋上面放了一口拗鍋,把做好的麻餅放在文火(陰火)上烤,
再用拗鍋在陽火上烤,一陰一陽火烤出來的麻餅,老遠就能聞到沁入心脾的麻餅香味。
龍興龍筋豆干
民國初年,龍興古鎮龍藏街中,一位黃姓老板開起了一家冷酒館,其下酒菜豆腐干綿扎香醇,遠近馳名,一天到晚座無虛席,后將店起名“龍筋豆干坊”,后來黃氏祖孫傳承手藝,改良做法,造就了這百年老品牌。
龍興龍筋豆干咖啡色的外表,足以令人愛不釋手,切面潔白的豆干伴著星星點點花椒末的鮮明,不斷激活你的味蕾,咬一口,回蕩在唇齒間的咸香與甘甜,將心中的愛意緩緩升華。